那些比賽教會我的事 –從微電影比賽影展參與,談青少年影像教育

上(7)月23日應北京國際青少年公益電影節之邀,在教育高峰論壇裡,針對台灣的青少年影像教育發展做了15分鐘的論壇分享,同時與來自中港澳以及愛爾蘭、韓國的老師與策展人們進行了交流與互動。在接受邀約時,我著實陷入苦戰,因為對於13-18歲的青少年影像教育,除了這學期協助金甌女中新成立的微電影社安排課程設計與老師外,高中職早已被我排定是明年才會正式啟動的事,這個提早出現的議題,卻像個連環炮般,點燃了很多想法與接連的計劃!

10504975_10207584003626465_6144324877268303907_o

這是我首次擔任國際教育論壇的分享者,而且又是代表台灣,所以在出發前一個月交出分享演講稿時,我做了很多沙盤推演,到底我要分享什麼意義的想法,才能在論壇中展現台灣的獨特性,以及我對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想法! 這篇演講稿算是我對台灣青少年影像教育的第一次正式公開論述!特與大家分享。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0-43-14-1024x570

(上圖:論壇同台的是澳門以及香港前輩級電影工作者! 看到<讀人俱樂部>創辦人頭銜也出現很是驚喜.)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03-23-1024x755

我是來自台灣,微電影協會祕書長 賴麗雪,很榮幸能夠代表台灣,第一次在「全球青少年影像教育峰會」與各位先進們交流分享。

2014年6月,台灣的電視新聞台TVBS報導了一則新聞,大陸透過手機觀看電影的市場突破新台幣13億元,觀影人數超過8,900萬人次;新聞台特別來採訪我,問我台灣有沒有手機電影產業市場?

跟各位報告,2014年台灣電影國片戲院票房市場總計約新台幣10億元,如果從本地市場來看,台灣沒有手機電影產業市場發展的潛力,不過這則新聞卻讓我們看到,因為智慧型手機與新媒體的逢勃發展,台灣的新機會。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29-14-1024x751

(上圖:透過新聞截圖,快速建立自己的權威性,這是超級簡報力的謝文憲與王永福老師教的實用小技巧)

台灣很小,但軟實力爆發力十足,例如我們有國際大導演李安導演,我們還有剛在坎城影展以電影「刺客聶隱娘」拿到最佳導演獎的候孝賢導演;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透過網絡、運用「微電影」與「視頻平台」,跟全世界用影音說故事,來帶動文創產業的發展!

因為未來的市場競爭,不只是電影產業,所有產業都會出現在你我手上的這台小小的手機上,全世界都會在這台手機上搶奪消費者的眼球

2014年,台灣共有389個大大小小各種主題與類型的微電影或短片相關比賽,其中參賽者70%是學生,這代表,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有一個比賽在跟台灣的學生們招手,在這個時刻大約有30個比賽供台灣的青少年選擇參賽。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24-06-1024x767

我相信全世界,台灣應是影片創作比賽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今天我將以新媒體時代,如何透過比賽與影展的實際參與,建構青少年的影像教育。

2014年我受邀到馬來西亞參加一個國際公益短片節擔任頒獎嘉賓,在這個比賽裡,我遇見了來自台灣,也是這個比賽年紀最小的參賽者,一個17歲的高二生。

平時他喜歡在網路上運用影片方式跟網友分享如何玩線上遊戲,甚至有國外的遊戲廠商因此請他分享他們的最新款遊戲;因為老師的鼓勵,他一個人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自己摸索透過網絡學習,一個人自編、自導、自演,完成了第一次創作的七分多鐘作品。即使他父母還是希望他往理工發展,把影像創作當興趣。

他17歲,己經用「自學」方式創作作品參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國際短片影展。

2014年,在台灣的一個微電影頒獎典禮中,有個得獎團隊的青年導演發表得獎感言說,他跟他同班同學從國中就開始拍片,從國中拍到高中,現在唸大學,兩個人還為了拍片現在大學延畢中;為了籌措拍片的資金,在高中因為興趣成立的舞團,還因此開始到處表演,演出結束、領了演出費,一轉手便拿去支付拍片的各種開銷。這是他們參加過一百多個比賽後,得到的最大獎,他們興奮到覺得像做夢般不可思議,當然拿到獎金新台幣50萬,但還是再拿去拍片!

透過比賽,他們從國中開始拍,到終於成立獨立工作室開始有機會接影像的業務,因為還要繼續拍,所以他們仍舊繼續在用舞團表演興趣養著他們的拍片夢想。

今(2015)年在台灣的「台南39小時拍片競賽」,這個比賽的策展人是一位德國人跟馬來西亞人,這比賽要在39小時內完成主辦單位拍片題目的國際比賽,得到最大獎的團隊,除了獎金還可以帶著作品去參加德國柏林短片影展,所以吸引了很多國際拍片好手參與。

今年的最大獎得主分享得獎感言說,他來自一個沒有相關科系的大學,他在三年前跟著學長姐參加了這個比賽,就像拍片的按扭被打開了一樣,比賽後,他想「我要當導演、我要拍電影」,所以他去年繼續參加這個比賽,然後自己當導演得了一個獎,今年他也如願考上電影研究所,同時,再接再勵再來參賽,如今,他真的可以去柏林了,離他的夢想又更近一步了!我們看到原來一個影展比賽可以孵育出一個青年導演!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24-29-1024x691

在台灣,很多青少年,透過比賽與影展,真正踏進影像與微電影世界。因為拍片是須要熱情的,所以如何激發青少年對影像創作的熱情與興趣,創造被鼓勵被看見的平台與機會,還有連結國際交流環境打開視野,應是人才培育中很關鍵的環境建置。

過去兩年,我擔任過超過30個微電影比賽評審,跑過50所高中與大學校園授課演講,我認為青少年影像教育最重要有三件事:故事力、工具力以及運用力,三個關鍵能力的培養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21-49-1024x666

很多國際人士到台灣都不約而同提到,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是個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地方,也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相對於大陸的青少年的侃侃而談,台灣的青少年則偏內斂與不善言詞,如何引導青少年從生活裡「感受故事」進而能夠「挖掘故事」、「製作故事」以及「行銷故事」,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帶著青少年「走進故事」裡,在故事中學習,才能將「故事力」變成青少年的基本能力。

現代科技的發達,也讓攝影設備軟硬體功能強大,但在青少年的影像教育上,我認為如何運用最簡便的工具,培養最重要的影像力才是關鍵。在去年,我們在台灣舉辦了手機微電影比賽,鼓勵青少年用隨身的手機進行微創作,吸引了二百多件作品參賽。另外,在學校教育研習上,微電影的製作入門我們也直接推廣鼓勵老師們以手機創作方式來進行,搭配簡單的APP,例如我們使用大陸也很火紅的「足記」來訓練青少年從一格一格的影像,來學習什麼是電影感、分鏡與文字腳本對白;我們使用APP「小影」直接手機拍攝、後製剪輯,不論走到那兒,青少年帶著一台手機就可以隨時完成影像記錄與創作。

如何透過簡便的「工具」培養出青少年的影像能力,也是我們強力推動的教育重點。

最後,關於影像的「運用力」,我們必須打破微電影只是想做電影或未來想做影像工作者才要學習的迷思

世界是平的,未來的新世代我們己經看到即將會跳脫文字溝通,而轉變成大量的視覺化溝通,在過去的一分鐘,YouTube視頻平台上已經上傳了超過100小時的影片,全世界都在用影像方式在向全世界說自己的故事,所以影像的企劃、製作與行銷能力將是未來所有人在職場上必備的基礎能力。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21-35-1024x772

(上圖:運用前兩天參訪中影基地的照片,技巧性地運用在簡報上,現場也贏得不少共鳴。)

如何強化影像的「運用力」,在教育上我們首先就會面對跨界的挑戰,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習,如何運用影音。

例如最簡單的,如何透過看電影學歷史、學法律、學人際關係、學科學、學行銷等;另外,田野調查用影音記錄取代文字記錄,或是製作「自我介紹」的影音履歷等,讓青少年的學校作業與練習,增加文字以外的第二種「影音」方式,都有助於影音運用力的建立。

最後,我想分享一位台灣導演的故事,他叫做洪馬克,他想拍電影,在去年他靠著很多人的幫助,終於完成了他的第一支15分鐘短片<替生Replace>,然後朋友跟他說,你的片子放在網路上是不會有人看的,應該讓願意到電影院看你的片子的地方去放映,那個地方就是「影展」。

於是他開始帶著他的作品去參加國際短片影展,然後在美國的一個影展裡,主持人介紹他說,他是來自泰國Thailand的導演,Taiwna跟Thailand應該差很多才是,於是他回台灣後,就自己製作了一個小旗子「I am form TAIWAN」,然後在每個影展上台領獎時,拉出旗子,因為這個動作,在每個影展裡,他贏得了更多注目與喜歡他作品的導演與製片們的交流,然後他在每個影展隔日,自己又結合了當地的台商資源,舉辦了台灣短片放映會,讓參加影展的人除了他的作品外,還能看到其它台灣青年導演的作品,讓更多人知道小小的台灣,蘊含了龐大的創作能量 。

現在,我們更希望結合全世界100個影展組成一個「百大影展」聯盟,因為如果一個青少年創作者透過這個聯盟就有機會在100個影展被推薦被看見,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

如果只是埋頭創作不走出去看世界,我們是不會知道我們有多麼棒。

「I am from TAIWAN」我是賴麗雪。

(2015.7.23演講稿)

活動後記:

當天分享時,我在最後一刻修改了最後一個結語與簡報,在播放了楊士毅(阿貴)導演的<在路的遠方看見光>記錄片的兩分半鐘的預告片後,同時以”陪伴與傾聽”做為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最後結語!

修改的原因在於自7/17到達北京懷柔後,同時兼任了這次國際展映的評審,與大陸北京電影學院電影館館長劉軍、愛爾蘭新人電影節策展人在兩天的評審作業中,見到台中港澳與歐洲愛爾蘭、芬蘭、丹麥等地方的青少年在影像作品的差異,以及這三年我投入台灣微電影的教育推廣過程,心中的一點點小小體悟。最後我選擇我對青少年影像教育的最基本的主張”陪伴與傾聽”。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5-08-11-13-18-38-1024x756

ps. 這次也獲得好朋友阿貴導演的大力贊助,扛了20多張<在路的遠方看見光>的DVD以及阿貴的故事剪紙明信片當做文化交流的伴手禮。在這兒也謝謝阿貴導演,真的是份很棒的禮物。另外,也要感謝夥伴Mary在這次長達8天的行程全力支持,讓我能專心面對所有事情。

分享文章給更多朋友:

近期課程/講座

更多文章

想要掌握最新影音工具資訊、AI工具與新聞、課程優惠折扣搶先領嗎? 請加入我們官方LINE帳號,或是訂閱電子報!

訂閱優惠電子報

不定期發布最新影音趨勢/資訊/課程優惠

訂閱服務確認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訂閱失敗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