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這一切,完全拜新媒體影音浪潮的推波助瀾!
從校園業師到可以走進企業組織內訓的職業級講師的關鍵點是,我在2016年初,終於把自己的臉放進鏡頭裡,親自投入素人拍片的影音自造行列,成為一位Video Maker「影音自造者」; 然後再將自身的經驗體會再轉換成能夠教會非影音相關背景的新手素人們。這個經驗,讓我比導演或影音工作者背景的老師們,更能體會素人拍片展開這個旅程時所要面對的一些阻礙大家前進的小事。
「我應該也要拍片!」從有這個念頭到真正做出來,我大概掙扎了半年! 除了因為週圍眾多導演都會拍片,關於拍片這件事,再怎麼樣其實都輪不到我動手,我就兩手插腰當個監製就好了。另外,不為外人知但上課時我都一定會跟學員分享的事情是,我是害怕鏡頭的。
隨著教課的步伐,愈來愈多跟拍攝實務有關的課接踵而來,所幸都有導演可以搭配授課,所以我也一直專注在趨勢、行銷、企劃上,這部份確實也是我優於導演之處。不過,對於授課教學方式,我一直有那麼一點點質疑「這樣教,大家學的會嗎!」
沒有錯,當一位老師質疑「這樣教,大家學的會嗎! 」時,也就是改變的契機。
最後,我開始挑戰面對鏡頭,試著用一支手機展開素人拍片之旅,這才發現:
素人拍片是否能夠成功須要連闖三關!
第一、鏡頭關
以我為例,「鏡頭關」就卡住了我將近半年,所以我非常能夠理解很多人無法自然面對冷冰冰鏡頭的不自然、不自在感。要不是自己走過,我會很難理解,這件小事竟然也會讓人卡關。
所以,在課程設計上,我會試著設計一些小演練,讓大家馬上先試著快速闖關。運用學習團體同儕的氛圍,至少會讓無法啟步的人,也跟著慌亂地踏出一小步。當然能否克服這件事,還是有賴回家多練習才有辦法。
拜facebook開放直播之賜,一鏡到底的直播變成我協助學員通過「鏡頭關」的最棒練習工具。如果你有面對鏡頭不自在的障礙,那麼就開個直播跟朋友聊天吧。如果,還是有困難,那麼就找一位朋友陪你一起在直播裡聊天吧。
2017年3月開始,我在facebook每週一中午12:30~13:30開設了<不上班要幹嘛>直播節目,每次邀請一位我的好朋友來聊一個主題,從現在最熱門的一例一休,到如何學習、保險理賠、商業思維,多樣化的主題以及不同風格的朋友,也讓我在面對鏡頭這件事相較過去又自在了很多。
第二、類型關
從微電影、商品服務廣告、記錄片….. 這麼多類型裡,我認為「活動花絮影片」是大家最常會使用的類型。因為,我們不是在活動中,就是在前往活動的路上。舉凡,生日聚餐、公司活動、結婚生子… 生活無時無刻無活動。
所以,素人新手拍片第一個我們要教大家拍的類型就是如何拍攝活動花絮影片。在課堂上,馬上當場就請大家用手機拍攝「參加這堂課的課程活動花絮影片。簡單說明拍攝的技巧與眉角後,每個人都可以簡單並快速地完成一支60~120秒的小影片,而且相互觀摩後,同時相互刺激,原來同一場活動,也會有這麼多元的樣貌。
從製作一支有意思、引人共鳴的活動花絮影片,獲取成就感,就是素人新手拍片很重要的第二關。通過這一關,基本上,你不僅會熟悉基本的拍攝與剪輯能力,甚至開始有用鏡頭說故事的簡單思維,這時候,你會漸漸掌握做出你想像的影片的感覺,同時慢慢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你的拍攝與剪輯工作。
另外,大家會很實用的影片類型就屬於人物訪談、一個人的微記錄片、產品介紹、fb的創意短片等,掌握實用的影片類型,馬上拍來用就是最強的闖關法了。
第三、密集關
新媒體樣式的拍片入門基本上是屬於「技術類」學習,凡技術類學習除了實做別無二法。做愈多次愈熟練,藝術創作不可得,但做熟一件事卻只有「意願」二字罷了。
在<拍出影響力>課程裡,我們要求學員從課前到課中、課間有更多不同類型的演練作業,同時首次啟動了一對一個別輔導的機制,整個學習過程從一開始第一班的三週時程,到第三班的五週時程,一個時間的密集產出各項任務型作業,學員為了完成各式作業,在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會稍為熟練影片製作的簡單技巧,甚至有些學員會建立出屬於自己合適的影片類型。
幸運的話,在這個時候如果可以快速找出屬於自己的影音自造功式,架構化模組化你的影片類型,更會有助於熟悉與熟練地運用與拍攝。
至少一個月的密集產出各項類型影片,時間不用長,一支1~2分鐘就可以,甚至運用每日直播,都能收到不錯的學習成效。
正在進行中的<拍出影響力>三班,就有學員製作的個別輔導影片,一上線就獲得網路新聞與報紙媒體的青睞報導,YouTube點閱數更快速突破上萬人次,馬上有用馬上有成績的成效,雖然也給了學員後續拍片的壓力,但這無形就是一根巨大棒棒糖,大家都覺得甜滋滋的,令人好生羡慕。
總結,素人新手拍片大不易,如果能夠突破鏡頭的恐懼、學習馬上學就能用的類型,以及建立一個能夠密集練習一個月的學習機制,那麼就能大大的提高新手拍片一拍就能上癮(影)的成功率。大家也一起拍一拍試試吧!
重點提醒:
延伸閱讀
作者:Shary Lai
